你现在的位置: 山东美术家网 >> 书画动态 >> 正文

 


2008美术报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

信息来源:美术报
2008年11月09日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西京:

  现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西安市美协主席等。王西京先生发表的《文明以止 化成天下——对文化科学体系的一点思考》一文(见2008年4月19日《美术报》30版至33版),用图示和文字对文化科学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对文化的本体意义、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地域性、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历史性、文化资源与资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本质力量、和谐的哲学本义及文化共存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体系的自觉构建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对这一理论文章,美术界很多专家学者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井士剑: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2008年新年来临的第一天凌晨零时,井士剑站在国家图书馆前,站在一堆从世界各地运来的图书前,赤裸着上身,花2008秒时间阅读毛主席的名篇《愚公移山》(见2008年1月5日《美术报》4版),这次行为艺术是他在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与姿态,提倡阅读文化,弘扬中华民族阅读文化精神。2008上海双年展中,井士剑的《移城》作品又成了一大亮点,他自费100多万元购置了45米左右的火车车厢,来表达上世纪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反思蹉跎岁月。

  孔维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创作了八尺作品《不抛弃、不放弃》,影响深远。孔维克先生还以最快的速度策划组织了一个抗震救灾书画大展“大爱无疆——山东美术家抗震救灾创作展”,直接表现书画家情系灾区的感受,并撰写了《流泪的笔锋 激情的画卷》一文诠释办展深意(见《美术报》5月31日6版)。其大量作品在《美术》、《美术观察》等报刊均有发表,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美协组织的抗震救灾全国美术大展。

  朱永灵:

  在“5·12”大地震引发的纪念热潮中,朱永灵用书法的形式抄写出了虚拟世界中的一片“字林”,这就是一封《天国书信四十九札——寄给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信》(见2008年7月5日《美术报》35版《送书天国祭心香》)。面对特殊意义的死亡,朱永灵用书法把中国众多的民间网友写下的千万封书信寄往了天国,朱永灵花费了整整42天时间,一天平均工作七八小时,一天写秃一支笔,一天抄录约5000字至6000字。由他抄写的“天国书信”6月23至6月29日在北京朝阳大山子798艺术区梯空间展出,6月29日下午2时28分,四十九札“书信”从展板取下,以放气球的形式送抵亡灵所在的天国……

  朱其:

  批评家、策展人朱其写的《当代艺术拍卖的“天价做局”以及暴利游戏》(见《美术报》2008年7月12日8版)在美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勇敢地把中国艺术市场的泡沫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审视,并捅出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着艺术炒作集团在拍卖会上“天价做局”的现象,艺术品价格被人为操纵,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实际上是“虚假”交易,即使是一小部分真实的成交,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国际地位也被过于夸大。文内揭露的艺术市场黑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8月25日晚间档节目《中国财经报道》就以朱其的这篇文章为导火索,用54分48秒的时长对近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做了深度报道。

  刘喜鹏:

  甘肃靖远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喜鹏不但对中国画的理论、技法细心研究,更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命运颇为关注,他以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撰写的理论文章《中国画有没有“病”?》(见《美术报》2008年5月3日8版),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文章以朴实且颇具说服性的语言,对当前国画界某些盲目追风、浮躁狂妄以及扭曲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以丑为美、丑美不分、误导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不良风气给予了义正辞严的批评和抨击,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匡扶中国画正气做出了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做的贡献。刘喜鹏还入选成为“国家友好画院”面向全国公开招聘60名“特聘画师”之一,有多幅国画作品及多篇美术论文在《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世界》、《东方美术家》等报刊上发表。

  李也青、李锛:

  2008年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深深触动了艺术家的心灵。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人物画创作研究班的两位画家李也青(湖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冯远工作室助理)、李锛(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立即行动起来做起了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分别去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军民迎战暴风雪的图文资料,创作了抗击冰雪灾害写生组画。“5·12”地震发生后他们携带救灾物资飞往四川成都,并深入都江堰、什邡、德阳、绵竹、汉旺等地震灾区,为灾区人民做志愿服务工作,并用图片记录了不少抗震救灾现场场面,在极短的时间内整理创作出十余幅写生组画(见2008年6月28日《美术报》20版、21版《天寒地动无情 十亿人民齐心——李也青李锛抗震救灾、抗冰雪灾害写生组画》)。

  杨飞云: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热血5月·2008》创作活动的领衔画家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后,以杨飞云为首的29位写实画派艺术家立即行动起来,24小时连续作战,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灾区人民义务创作了高2米、长20米的抗震救灾大型油画作品《热血5月·2008》,表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的感天动地的悲壮情景,以此表达对灾区的支援。作品完成后,于5月26日在时代美术馆正式展出,并于5月27日赈灾义拍,所得拍卖款悉数捐给了四川灾区。这也是写实画界第一次的写实画派艺术家的集体行动,整个活动影响深远。(报道和相关访谈见2008年5月31日《美术报》10版)。

  杨晓阳:

  2008年8月9日《美术报》14版至15版图文并茂地刊登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全国高教名师、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关于建设中国民族精神的谈话》一文,针对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是西画学院、全国八大美院都是一个模式、所有的美院都存在学科失调和人员比例失调的问题、中国的美术教育是反艺术科学的四大块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目标,具体总结为“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三大方面。全文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这种“大美术”观给美术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理论之风。

  言恭达:

  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以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为首的10多位政协委员疾声呼吁,谨防“艺术”丑化中国人形象(见《美术报》2008年3月29日1版、5月10日2版),提案明确指出,在拍出天价的中国现代艺术主力成员的一些作品中,不仅是普通民众甚至连一些国家领袖的形象,都遭到了丑化和诋毁,而这些作品往往以中国身份参与各种世界性的展览,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形象。美术报围绕此话题展开了系列报道,引起了读者和社会的强烈关注,激发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代表中国”、“怎样保护中国人真实的面孔”、“艺术创作不能丧失价值底线”等思考。此外,言恭达用大草书体创作的《我的中国心——何振梁在莫斯科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陈述演讲》在奥运前夕出版发行(见2008年7月26日《美术报》25版),为人文奥运增添了光彩。

  张国琳: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市文联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2008年5月,张国琳被安徽省合肥市推荐为奥运火炬手,参与了圣火在合肥的传递活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张国琳创作了黑白版画《瞬间的光芒》(见《美术报》2008年6月7日头版《彰显真情大爱 “瞬间的光芒”创作札记》),寄托对汶川受难同胞的哀思,表达对震区援助人员舍生忘死、拯危济困精神的崇敬之情,并在5月2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美术家协会分别举办的赈灾义卖活动前,将该版画《瞬间的光芒》捐出。

  张海: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撰写的《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理论文章(见2008年7月19日的《美术报》头版转34版),从“新时代的课题”、“对经典和大家的认识”、“书法工作者的责任”入手,对30年来书法创作特点进行了客观冷静的概括,并正视书坛现状,提出了作为当代书法事业组织者的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应该采取的措施。该文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由“量”向“质”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陈履生:

  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美术报》特约专栏作家,每周一篇时评见诸报端,且大都锋芒毕露、切中要害。在2008年的众多美术时评中,陈履生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中“大”、“杂”、“乱”的中国特色,并明确地指出北京双年展在学术和展览形态上并没有能够让人们看到这两年之后的新的策展思路(见2008年7月12日《美术报》1版《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的特色》);也敢于针对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的作品《堆云 堆雪》亮出自己的观点,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见2008年7月26日《美术报》1版《如何遮羞》)。

  周韶华:

  2008年2月22日,周韶华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10月15日,周韶华历30年心旅之途而结晶的黄河、长江、大海·艺术三部曲大型艺术展在湖北省艺术馆开幕(见2008年11月1日《美术报》9版)。在周老的绘画中,他毅然将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历史重任挑在了自己身上,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人生中重要的内容,力图用笔墨塑造“盛世中国”和“大国形象”,这和当代艺术家所标榜的“画自己内心所需”,丑化中国形象的艺术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黄永玉:

  8月24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委会上,由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和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共同将“奥林匹克艺术奖”颁给了黄永玉,嘉奖其对推动人类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见《美术报》2008年8月30日头版《黄永玉获得“第52块金牌”——“奥林匹克艺术奖”授予我国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报道)。有艺术“奇才”之称的黄永玉先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版画到国画到雕塑,自学成才的黄永玉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坐标。在奥林匹克史上,这也是“奥林匹克艺术奖”首次向中国艺术家颁发。

  韩美林:

  在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喜庆中,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福娃”之父韩美林的艺术巨著《天书》出版发行(见2008年5月29日《美术报》9版)。《天书》是韩美林历经34年时间的创作,重达22斤,他从全国各地的甲骨、石刻、岩画、古陶、青铜、陶器、砖铭、石鼓等历代文物上搜寻记录了数万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等,又耗时数年,呕心沥血,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做了精心的钩沉、临摹、整理和创造。《天书》既是书法作品,又是绘画作品,也是一本对专业人员具有重要参考性的工具书,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敬庭尧: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正在成都的敬庭尧立即赶往灾区,在抢险救灾的间隙,还用手中的笔记录了灾区的见闻,他创作的每一幅速写作品都令人感动,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见《美术报》2008年5月31日20版、21版《汶川速写 生命礼赞——军旅画家敬庭尧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报道》,6月7日29版《生命礼赞——记第一位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的军旅画家敬庭尧》)。敬庭尧让人们通过美术的形式,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童中焘: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争由来已久,2007年10月吴冠中在杭州参加中国美院八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再次坚持“归零说”后,关于笔墨的争论又上升为美术界的一大热点。著名山水画家、学者童中焘先生发表了《居“一”治“一”,弘扬“笔墨之道”——斥破吴冠中的“归零说”》一文(见2008年2月2日《美术报》5版、6版),分12个小标题批判了吴冠中“否定笔墨”的观点,用丰富的学养表明了自己鲜明的学术立场,立论清楚,批驳有力,该理论文章迅即引起强烈反响,在美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论辩,由该文引发的笔墨论辩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画问题的新思考,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和意义。

  蔡国强: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也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最耀眼的艺术明星。在奥运会开幕式中,由他领衔设计的29个焰火“脚印”等璀璨瞬间惊艳全世界(见2008年《美术报》8月2日1版、8月16日2版)。8月19日至9月2日,蔡国强的大型个人回顾展“我想要相信”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见2008年8月23日《美术报》1版)。在揭晓的欧洲艺术界享有较高威望的英国《艺术观察》(Art Review)杂志每年评选的“影响力100”中,蔡国强名列第69位。

  潘长臻:

  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水彩画家。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由潘长臻先生等人倡议发起了“血浓于水”全国水彩画作品赈灾义捐活动,这是一次纯粹由画家民间自发组织的全国水彩画家抗震救灾捐画义卖活动(见2008年6月28日《美术报》23版至26版、7月19日1版和6版),该活动既做了一件善事,又宣传了一个画种,潘长臻先生既是发起人之一,又创作了精品力作参与了活动。

 
 

 
 
京ICP备12052568号
山东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sdmsj.com,All rights reserved.
 
 
站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