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吴文星策划、Park Ryu Sook画廊协办、上海外滩艺术馆主办的的In 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在上海举行,陈彧君、丁浩飞、郭燕、贺棣秋、江雪曼、Jason P.Maddock、李鹏、马轲、Susanne Junker、孙尧、陶大珉、王卿、王学军、吴文星、薛峰、余旭鸿、赵洋、赵平、张勇、张可扬等艺术家受邀参加了本次展览。
“青年美展”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中国在政治与文化态度上都极为开明时期的产物,鼓励年轻艺术家们解放思想、大胆地进行艺术探索是其应有之义。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更是成为声势浩大的85’新潮美术运动最重要的催化剂。然而,正是从85’新潮美术运动开始,仍然由美协把持的“青年美展”不可避免地与整个国展体制一起衰落。“青年美展”体现了学院化的主流艺术能够识别和容忍的相对新颖的艺术倾向,新潮美术运动则试图全面冲溃以国展体制为核心的学院艺术体系,在这个更激烈、也更深刻地体现出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激情与锐气的现代艺术运动面前,“青年美展”所代表的仍然是一种经过严格筛选与消毒的学院艺术。因此,美协主导下的“青年美展”的衰落并不意味着青年艺术的衰落,相反,年青艺术家摆脱形形色色权威体系的控制、顽强地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正好体现出中国艺术内在演化机制的日益成熟。
85’新潮美术运动以来,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的一波波艺术潮流都在刻意强调自己的“新”,而在有意无意中回避着年轻的特征。在年轻的艺术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看来,他们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不是年轻的、不成熟的、具有明显实验意义的艺术与成熟的、权威的经典艺术之间的对立,而是锐意进取、更能体现时代本质特征的艺术与因循守旧、应该被时代淘汰的艺术之间的对立。这种激进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处于激烈变革时期的中国艺术的真实状态,在以国际当代艺术体系为参照的激进的当代艺术潮流演化时期,更年轻的艺术家所体现出的更“新”的艺术观念和更“新”的艺术形态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中国锐意进取的青年艺术家的黄金时期。
到90年代末期,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的生态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于个人独特的内心体验的执着,新一代年青艺术家大都选用了被前卫艺术家们所唾弃的更为传统的艺术语言,这使得他们在这个由85’艺术家、后89艺术家和与他们声气相通的批评家群体构成的当代艺术语境中缺乏自己的学术空间;另一方面,伴随着以绘画、雕塑等更为传统的艺术门类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市场的快速崛起,这些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取得了令人嫉妒的成功。学术上的备受冷落与市场上的惊人成功构成了新一代杰出的年青艺术家令人羡慕而又极为尴尬的奇特境遇。同样,在艺术高度市场化的潮流中,一系列力推年轻艺术家的展览由于自身浓厚的商业操作特征使原本严肃的学术意图也被视为老练的市场策略和令人厌烦的商业噱头。
在这个艺术已经高度商业化的时代,一种既不是由学院化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举办、又不是由有着深谋远虑的商业意图的商业资本推动的青年美展还有没有自己存在的空间?这正是“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次展览邀请的都是70年代出生的年青艺术家,但却不是那批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出生、现在已经进入个人高度成熟时期的艺术家,也不是70年代中后期那一拨最初以新卡通绘画而引人瞩目的年轻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所运用的媒介、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所呈现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没有刻意强调某种相似性,但他们却都在自觉地回避着那些知名的同代艺术家内心体验的方式、观察社会问题的角度和风格化的语言特征,试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既属于这一代人本质的生存感受、又不同于前两批艺术家强烈地自我关注的精神特征。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相对于那些幸运的同代人,这些艺术家成名较晚,大部分人也还没有真正进入个人艺术的高度成熟期,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中并不缺乏才华卓绝者,只要他们继续沿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深入发展,他们也一定会很快步入高度成熟的阶段,显示出这一拨人独特的多元视角,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前两批杰出的艺术家一起更深刻地展示出这一代人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也许正是“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潜在的雄心吧。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2日。 |